王羲之牵挂国家大事力阻北伐
国家生死存亡之际,王羲之再也没有心思戏鹅练笔了,他又来到辅政大臣■◆、会稽王司马昱府上,慷慨陈词◆◆◆,陈说国家的时弊与北伐的危害■★。王羲之说★◆◆:“以区区吴越之地★■◆,去图谋收复天下十分之九的地域,能够得胜吗◆◆■◆◆?如今外部不宁,内忧已深◆★■◆◆★,而有些人竟然不惜倾国家所有◆★,以济个人之功★★,能不失败吗?◆■”
晚年的王羲之隐居深山,远离了尘世,他开荒种地自建庄园■◆◆,收获的粮食除留足自家口粮外◆■◆■■★,全部捐赠给附近的贫苦百姓。闲暇之时,他还开课授徒作书赋诗◆■★◆★◆,凡百姓家无钱上学的孩子他都愿意接纳◆◆◆,从不收其钱财。
虽然隐居不仕,但王羲之的心中一直牵挂着国家大事。当时,殷浩与桓温同朝参政,同为权倾朝野的重臣◆★■◆■★,但二人政见有所不同■◆■■◆,关系一直不和,这对内忧外患的东晋来说是致命的弱点★■■。王羲之极力劝说并努力协调他俩的关系◆★★◆■◆。他写信给殷浩说■★◆:“国家的安宁在于内亲外和■◆★★◆”■★◆,提醒他要团结百官一致对外。无奈殷浩刚愎自用◆★,不听劝告◆★★◆■,反与桓温的关系更加僵化◆★★◆◆。
不过,王羲之出身名门◆◆★★■■,他对仕途比较淡泊◆■■◆,最终辞去右军将军、会稽内史的职务◆★◆■◆◆,选择了弃官隐居。
王羲之希望会稽王能命令暂停北伐,军队可以驻扎淮河沿岸■★◆■■,待立定脚跟、时机成熟后再行北进◆★★★◆,这才是上策。他还警告说,如果北伐失败,东晋社稷将危在旦夕。
后来殷浩统帅扬、豫、徐、兖、青五州军队◆■★◆,准备举兵北伐中原。王羲之分析当时的形势■◆◆■■★,认为北伐必败,就写信给殷浩■★■,劝他不要出战。但殷浩没有听从他的劝阻★◆■,还是兴兵出征◆◆◆,果然遭到失败■■★■◆。
从当时的情况来看,王羲之对形势的把握相当准确■★◆■,分析到位,见识精当★◆■,策略中肯★★◆■。可惜★■■★◆★,这番苦谏被会稽王当作耳旁风◆★,结果可想而知,北伐以惨败告终,殷浩被废为庶人■◆◆◆★,东晋也从此一蹶不振。
对于王羲之的远见卓识以及忧国忧民的胸怀,宋人洪迈曾评价说,王羲之与温峤、蔡谟◆■◆、谢安为同一层次之人,虽然在功名上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◆★■,但他视钱财如粪土、不谄媚权贵的高尚品德以及见识超群,则是很少有人能与之比拟的。
王羲之还建议说:■★■“现在应该退保长江,收复江淮以内的旧镇,任用贤能★■◆■◆,施行仁政,除其繁苛,省其赋役,畅通漕运,与百姓更始,以解救倒悬之急◆■,待国家殷实,百姓富足,军队增长士气以后再行北伐◆■,到时定会旗开得胜◆■★◆★■,马到成功■★。◆◆■■”王羲之的此番话可谓语重心长,言辞恳切,可惜仍未得到殷浩的采纳,殷浩继续北上★■■★■,并驻兵淮上泗水,向洛阳挺进★■◆■◆★。
之后殷浩图谋再次北伐,王羲之又一次给他写信,分析形势陈说利害■◆■★★。他在信中说:◆★“区区江左经营成这个样子,天下人寒心已经很久了,加之新败◆◆◆,人们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?自南迁以来,文武百官没有深谋远虑◆◆★■,一味疲竭根本,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向行事,消耗了国家资财而无尺寸之功◆★■★★,又不听从别人的意见,如今天下将有土崩之势■★■■,为政者怎能不感到痛心而推卸责任呢★★◆?”